肝脓肿的“簇形征”

2023-03-29 新乡医学影像 新乡医学影像 发表于上海

有关真菌引起肝脏脓肿的CT表现文献报道比较多,一般认为其引起肝内的播散性病灶呈弥漫分布的小粟粒状低密度灶,细菌性化脓性感染不同。

簇形征

在腹部CT平扫或增强时,肝内可见局灶性、多个较小的环状强化,且相互靠近堆积成簇或呈蜂窝状。

此征象多见于细菌性肝脓肿形成初期。病灶直径通常<2cm,且彼此相通或不相通,较小的低密度灶成簇集合。感染的细菌多为大肠杆菌,真菌或分枝杆菌感染则少见此征象。据统计,85%的肝脓肿是化脓性的,9%的是真菌性的,6%的是阿米巴性的。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容易合并打多种病原菌的感染,尤其是真菌。

有关真菌引起肝脏脓肿的CT表现文献报道比较多,一般认为其引起肝内的播散性病灶呈弥漫分布的小粟粒状低密度灶,细菌性化脓性感染不同。Jeffrey等认为,簇形征是化脓性感染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化脓性肝脓肿的CT表现可以分成三大类:

 ①多发的<2cm的小脓肿,呈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状低密度,相互靠近堆积成簇(即簇形征);

 ②单房脓肿,大小一般为3 cm或稍大,呈圆形,边界规整,内部无分隔;

 ③复杂脓肿或多房分隔性脓肿,多较大(一般>3cm),边界不规则,内部有分隔形成多个小腔(即花瓣征)。

典型的花瓣征表现为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分隔出现较明显的强化,几个相邻分隔组成花瓣状表现,中间夹杂增强不明显的低密度区。花瓣征和簇形征有相似的病理基础,见于细菌性肝脓肿形成初期。簇形征为多个细小脓肿《2cm)聚集成团或融合,花瓣征为多房脓肿,脓腔之间的分隔未坏死液化,残存的分隔有炎性反应。

簇形征中多发的小脓肿直径比较小,所以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关系,CT值测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一般≤25Hu。在窄窗宽的图像中病灶的边缘无强化环或充血现象。病灶可以跨叶分布,也可以局限在一个叶。

国外有学者提出肝内小的化脓性病灶呈簇状分布提示感染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在其所观察报道的10例真菌及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均未出现此征象。簇形征也可能是脓肿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如果不进行治疗的话,这些小化脓灶大多数会融合形成多房状分隔的大脓腔,也有一些会融合成1个大的单房脓肿。

也有人报道12例多房分隔状肝脓肿用单一导管行经皮脓肿引流,结果11例效果良好,经导管注人对比剂行CT窦腔造影显示各分隔小腔之间自由沟通。该研究提示小脓腔可能趋向于相互融合。

有学者对由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非肺炎克雷伯杆菌所引起的肝脏微脓肿的CT表现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簇形征多见于由非肺炎克雷伯杆菌所引起的肝脏微脓肿,而肺炎克雷伯轩菌所导致的肝脏微脓肿则无此征象。

总之,簇形征多见于细菌性肝脓肿形成初期,是肝脓肿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Infection: 化脓性肝脓肿患者治疗失败、复发和死亡的预测因素分析

本项研究发现化脓性肝脓肿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是 Charlson 合并症指数、门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识别特定风险因素可能有助于改善 PLA 的管理。

PHILIPS每日一例:肝脓肿影像诊断一例

肝脓肿临床上较常见的肝脏占位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两大类,有时也见于肝结核和霉菌感染。

一图了解:腹部因素导致的腹痛原因

腹部因素导致的腹痛原因

European Radiology:哪些CT特征可提示肺炎克雷伯氏菌肝脓肿的侵袭性?

目前IKPLAS的临床诊断是基于EMI的发生或肺炎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这不能完全满足早期预测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预测方法,为KPLA的侵袭性提供更准确的早期估计。

肠道穿孔中的几个重要征象

腹部游离气体常出现于外科手术后、G管置入术后及肠穿孔。术后气体随着时间逐渐减少,通常于术后7天消失。

PHILIPS每日一例:心肝俱损:肝脓肿导致化脓性心包炎和心包填塞 1 例

肝脓肿穿透横膈肌继发化脓性心包炎和心包填塞。脓肿形成考虑引流管上行感染,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出 1200ml 黄色脓性液体,液体培养显示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光滑念珠菌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