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63 岁,浙江人,有血吸虫病史35 年。
【影像所见】CT 平扫:肝小叶间及部分肝表面包膜钙化,呈网格状。肝尾叶明显增大,右叶明显萎缩;脾
脏增大。
【最后诊断】血吸虫性肝硬化。
【点评】
1 病因及病理我国的血吸虫病多是由日本血吸虫所引起的,曾流行于长江两岸和华南地区,解放后已基本得到控制。血吸虫尾蚴穿过人体皮肤后侵入静脉,经循环到达肠系膜下静脉内发育为成虫寄生,再经过肝门静脉到达肝脏,在汇管区沉积,并造成肝组织的炎性反应、缺血、缺氧、坏死,造成肝内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逐步导致肝硬化改变。在虫卵沿肝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的过程,沿途可沉积于血管壁引起钙化。沉积于结肠黏膜下层组织中,晚期也可钙化。血吸虫性肝硬化见于血吸虫病的晚期,由于虫卵在肝内大量沉积,特别沉积在门静脉干支系周围的小分支内,引起门脉干支系统,尤其是第2、3、4 级分支周围纤维化,形成宽纤维隔,并可以出现钙化。肝内沿门脉血管的大量纤维化、钙化,最终导致肝硬化改变,继发窦前性门脉高压。
2 CT表现①肝内钙化:肝内钙化为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基本病理特征和主要诊断依据,表现为肝内线样、网状、蟹足状、地图状、团块状或包膜下钙化,是血吸虫性肝硬化的特征性表现。②肝硬化:肝脏各叶比例失调,右叶缩小而左叶、尾叶增大,并可伴有脾大、腹水、门脉高压等改变。③肝内汇管区低密度灶及中心血管影:低密度灶为虫卵在汇管区沉积造成的纤维组织增生,中心血管影为其内扩张扭曲的门脉分支。④门静脉系统血管壁钙化,呈点状、半弧形或整个管壁的高密度影。⑤肠壁钙化,主要在结肠肠壁表现条带状高密度影。⑥血吸虫病肝硬化合并肝癌比例很高(国内扬其根等报道250 例中合并肝癌49 例,占19.6%;国外Zhou KR等报道97例晚期血吸虫病中合并肝癌25例,占25.77%),CT平扫表现均为椭圆形或弥漫性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瘤灶强化,门脉期肝硬化区强化,而癌变区无强化或仅轻微强化,这与一般的原发肝癌一致。⑦异位损害:主要是由于重度感染时大量虫卵泛滥,逸出门脉系统以外,沉积于其他组织、脏器而引起,以肺和脑较多见。肺部损害多见于初次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病变为间质性粟粒状虫卵肉芽肿伴周围肺泡渗液;脑损害多见于顶叶与颞叶。主要病变为虫卵肉芽肿,分布在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周围组织可伴有胶质增生和轻度脑水肿。
3 诊断患者有血吸虫疫区生活史,CT 检查肝内线样、网状、蟹足状、地图状、团块状或包膜下钙化,合并肝硬化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4 鉴别诊断
(1)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呈圆形或椭圆形,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并有远端肝内胆管扩张。而血吸虫性肝硬化的肝内钙化沿门脉血管走行或位于肝包膜下,范围较为广泛,典型表现为地图样钙化,鉴别不难。
(2)肝炎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晚期常出现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肝叶比例失常、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肝脏表面呈波浪状改变,肝脏质地不均,呈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小结节影与低密度区域相间,但肝内钙化少见,与血吸虫性肝硬化鉴别不难。
(3)肝棘球蚴病:患者有牧区生活史,CT 检查肝内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囊壁可呈弧形或蛋壳状钙化,囊内容物亦可见片状或条状钙化,与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地图样钙化不难鉴别。
【启迪】这是一例典型的血吸虫性肝硬化病例,通过病例讨论,给williamhill asia
几点启示:①认识了肝内钙化“网状、蟹足状、地图状”以及肝包膜下钙化特征性CT 表现,对于诊断十分有价值;②血吸虫性病在CT 上除了肝内钙化和肝硬化之外,尚有肝外的异常表现;③血吸虫性肝硬化与肝炎性肝硬化一样,容易继发肝癌 ,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④由于血吸虫病以肝脏等钙化为特征表现,所以影像学检查首选CT,如检查颅脑损害则配合MRI 检查。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血吸虫#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