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管理从现在开始,抓住“稳稳的幸福”
2024-05-13 MedicalGroup 网络 发表于上海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专家提示公众要知晓防治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在合理水平,远离健康风险。
2024年5月11日,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唤起人们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普及高血压防治的科学方法,从而帮助更多人长期稳定地管好“血管压力”,每年的5月17日都被设为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国内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然而目前仍有近一半人不知晓这个疾病,其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在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来临之际,诺华携手腾讯新闻及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樊登探索创新科普模式,首次以读书分享会(下文简称为“读享会”)的形式在西安开展高血压科普健康教育论坛,助力患者提升疾病认知及疾病长期规范管理意识。
来自全国各地逾百位心血管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围绕“掌控人生压力值”这一主题,从解读健康科普书籍入手,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推动优质健康科普内容的产出与传播,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疾病管理方法,并通过创新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助力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全面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和天津康汇医院李玉明教授作为专家代表为读书会开场。
高血压科普健康教育论坛现场
管理血压始于当下,拥抱健康多姿生活
心血管疾病是影响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与落地,健康管理方式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管理策略也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目前,强化关口前移,创新心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举措之一。
“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除遗传因素外,也往往源自于抽烟喝酒、饮食结构不均衡、缺乏锻炼、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与状态的日常累积。”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杨兵教授在现场分享道,“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也需重点关注和管理‘三高’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三高’中的高血压是心血管综合征,可损伤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如若控制不当,最终会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此外,高血压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帮凶”,高血压患者如果合并高血脂,将更容易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对于高血压的管理,杨兵教授认为也可采用“治未病”的管理策略。“我国目前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140/90毫米汞柱。对于未患病人群而言,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血压风险筛查与评估能有效防范血压异常;对于血压轻微异常一般收缩压在140-159毫米汞柱之间,或舒张压在90-99毫米汞柱之间的1级患者而言,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检测血压指标能够助力控制血压向2级发展;血压异常程度相对严重的2级患者,即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或舒张压在100-109毫米汞柱之间在遵医嘱服药并辅以生活作息调整能改善临床预后,减少靶器官损伤程度,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杨兵教授解释道,“常见的降压药物有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ARNI等,不管选择哪种药物,都需要长期管理。慢病管理是个长期过程,如果小瞧它,将来就会给你点颜色看看。抓住当下,尽早干预并实现规范化血压管理,降低对血管壁的损伤,不仅能延缓和减轻发病,也能提升生活质量,早日回归健康。”
用科普点亮健康之光,助力公众“控压”“降压”
读享会上,杨兵教授提到《医学的温度》这本书让他认识到医学不仅是用技术缓解患者病痛,也应“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与其仰望光,不如努力成为光。”杨兵教授说道,“目前,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1位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患者数量约有2.45亿。在信息发达的当下,主动搜索健康相关知识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这其实源自大家健康意识的增强。因此加大血压科普力度和科普范围十分有必要。”
杨兵教授在读享会现场发表主题演讲
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是改善公众健康水平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健康中国专项行动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崛起,更多医生专家将互联网作为科普主阵地,普及知识、纠正误区,为公众获得科学、准确的信息提供了更多选择。杨兵教授也紧跟时代步伐,自2021年起先后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开通账号,并专门设立了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合集,从疾病危害及日常管理角度展开科普教育,不断探索有趣、有料、有温度的传播方式,让“老百姓像追剧一样喜欢上看科普”。
杨兵教授表示,尽管国民健康意识已经有所提升,但由于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存在差异,基层医生和患者对疾病认识以及疾病管理能力仍需提升,通过互联网进行科普是专业知识传播最直接,也是最快速的方式。“互联网时代,科普不再是专业人士单方面从上至下的输出。专业人士将艰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普通人群能读得懂、听得进、用得到的内容后,网友可通过转评赞分享自己的观点,实现双向沟通。”杨兵教授强调,“未来,williamhill asia 也将助力开拓更多创新科普模式,让疾病知识以更有趣的形式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群,切实帮助他们管理好疾病,开启未来更多可能。”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血压#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