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Wang教授/张良方教授Science子刊: 生物杂化微机器人,调节炎症性肠病中的结肠细胞因子和上皮屏障

2024-07-01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该生物杂化alge-MΦNP机器人系统为IBD提供了一种有前途且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望解决细胞因子相关的炎症。

炎症性肠病与微纳机器人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主要的医疗保健挑战,其特征是胃肠道(GI)持续炎症。它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破坏肠道屏障的正常功能,扰乱肠道中细胞因子和细胞的复杂相互作用。细胞因子在协调肠道对癌症、感染和组织损伤等疾病的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在IBD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IBD的整个进展过程中,活化的巨噬细胞(MΦs)产生过量的促炎细胞因子,进一步扰乱肠粘膜稳态并使症状恶化。因此,迫切需要创新的抗细胞因子疗法来调节细胞因子活性并有效管理IBD。当靶向特定的细胞因子时,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它们的效用非常有限,这是因为随着疾病的发展产生了多种细胞因子。此外,传统药物的免疫抑制性质可能会导致长期副作用,可能会破坏免疫系统,导致肝脏损伤,使患者容易感染,并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

在过去的十年里,主动推进的微型和纳米级机器人在各种生物医学输送和中和应用中显示出许多优势。与早期的微型机器人系统(如磁力驱动的微型机器人、化学驱动的微型机械手或基于细菌的微型机械人)相比,最近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基于绿藻的微型机器人上,因为它们具有免疫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基于板载驱动的高速自主自推进能力、对不同刺激的强大定向战术运动和引导、自发荧光成像能力、耐用高效的货物运输、运动诱导的流体混合、大规模生产和小型化,以及它们在主要器官中的优越分布和长期滞留。通过用适当的组件修饰藻类表面,可以将货物递送或毒素中和的先进功能很容易地结合到这种微型机器人中。这些有利特性在最近的应用中得到了强调,例如使用负载抗生素的藻类机器人治疗呼吸机相关肺炎,由于其有效的免疫逃避和快速分散,以及在整个肺部的强滞留,显示出抗菌功效。基于藻类的机器人也证明了在胃肠道中操作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延长的停留时间和广泛的分布。

基于绿藻的生物杂化微型机器人

在这项研究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Joseph Wang教授和张良方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生物杂化机器人系统,称为“alge-MΦNP机器人”,可通过主动中和结肠细胞因子水平来解决炎症性肠病。该方法将移动的绿色微藻与巨噬细胞膜包被的纳米颗粒(MΦNP)相结合,以“在巡航中”有效捕获促炎细胞因子。动态alge-MΦNP机器人通过连续运动、更好的分布和在结肠中的延长滞留来增强细胞因子的去除。该系统被封装在口服胶囊中,保护其免受胃酸的影响,并确保其在到达目标疾病部位时具有功能。由此产生的alge-MΦNP机器人胶囊有效调节细胞因子水平,促进受损上皮屏障的愈合。它在IBD小鼠模型中显示出显著提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并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总的来说,该生物杂化alge-MΦNP机器人系统为IBD提供了一种有前途且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望解决细胞因子相关的炎症。相关工作以“Biohybrid microrobots regulate colonic cytokines and the epithelium barri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为题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

图片

【文章要点】

一、alge-MΦNP机器人

调节细胞因子活性可以有效控制炎症性肠病,但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免疫抑制剂或仅针对特定的细胞因子。通过将绿藻的强大运动与巨噬细胞膜包裹的纳米颗粒的结合能力相结合,本文开发了一种生物混合微型机器人,该机器人可以在体外捕获和去除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如图1所示,该机器人用MΦ膜包覆的纳米颗粒(MΦNP)进行功能化,被称为“alge-MΦNP机器人”。为此,作者首先通过超声方法合成了MΦ膜包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MΦNP,然后,通过与MΦNP表面的伯胺基团反应,用叠氮化物–PEG4–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酯标记MΦNP。用二苯并环辛烯(DBCO)−PEG4-NHS以类似的方法对绿色微藻莱茵衣藻进行修饰后,通过点击化学即可将叠氮改性的MΦNP偶联到DBCO改性的藻类表面上形成alge-MΦNP机器人。

图片

图1 alge-MΦNP机器人的表征

二、性能评估

细胞膜涂层是一种强大的技术,赋予纳米颗粒固有的细胞功能。特别是,仿生MΦNPs作为MΦs的诱饵,可有效地中和促炎细胞因子,因为在这些免疫细胞的膜上发现了各种细胞因子受体。因此,通过利用MΦ细胞膜上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受体,MΦNPs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有效中和过量的促炎细胞因子,同时不直接抑制免疫系统。用这些靶向MΦNPs的细胞因子使自推进藻类发挥功能,可以使这些MΦ诱饵有效移动。这种仿生功能化导致高度运动的细胞因子受体能够“动态”捕获和去除特定的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干扰素-γ(IFN-γ)(图2)。此外,与之前仅使用纳米颗粒作为结肠癌或结肠炎治疗药物载体的研究相比,基于绿藻的微型机器人表现出优异的组织保留能力。这种长时间的滞留可归因于这些微型机器人固有的持久自我推进行为。与静态alge-MΦNP相比,主动alge-MφNP机器人由于其运动性,在整个结肠组织中表现出更广泛、更均匀和持续的分布。

图片

图2 alge-MΦNP机器人中和细胞因子的能力

三、肠炎治疗

对alge-MΦNP机器人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估显示,。、在每天口服10天的时间里,与对照组相比,该制剂对小鼠的体重、血液化学、血细胞计数和胃肠道组织没有明显影响,证实了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而在右旋糖酐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模型中,由此产生的移动alga-MΦNP机器人在发炎的结肠中导航,将游离细胞因子主动结合到移动的MΦ膜上。这种加速的细胞因子中和过程是由MΦNP功能化藻类微型机器人的有效运动和富含细胞因子的溶液中增强的流体动力学促进的细胞膜-细胞因子相互作用改善的结果。因此,有效的微型机器人辅助飞行中和促炎细胞因子,导致免疫级联的快速调节,最终恢复正常的细胞稳态,缓解炎症性肠病症状(图3)。

图片

图3 肠炎治疗

结论与展望

总的来说,这种alge-MΦNP机器人系统具有以自然和高效的方式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潜力。此外,通过将治疗有效载荷加载到alge-MΦNP机器人上,它还可以应用于治疗其他胃肠道疾病,如胃炎。此外,还可以集成外部场,以提供对微型机器人的进一步定向控制,从而实现更准确的局部药物递送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dl200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2656, encodeId=f48b22126561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e6e6e0315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炎症性肠病#</a> <a href='/topic/show?id=4d54200192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上皮屏障#</a> <a href='/topic/show?id=cd9f116133a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肠细胞因子#</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0019, encryptionId=4d542001925, topicName=上皮屏障), TopicDto(id=67031, encryptionId=2e6e6e0315d, topicName=炎症性肠病), TopicDto(id=116133, encryptionId=cd9f116133a0, topicName=结肠细胞因子)],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01 18:11:19 CST 2024, time=2024-07-0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浙江大学/西南大学ACS Nano:口服益生元蛋白质活性氧纳米清除剂协同治疗炎症性肠病

在本研究中,浙江大学Xin Li和西南大学李翀教授等人制备了一系列蛋白质基纳米颗粒(NP)用于AST负载,以鉴定具有潜在临床应用性的口服纳米载体。

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系列综述:炎症性肠病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及其解决策略

作者探索了减缓进展的因素,特别是IBD试验招募的下降,并评估了创新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重新配置试验设计、协调终点和将数字技术纳入临床试验。

Nature Communications:警惕!牙疼恐引发严重疾病!首医团队最新研究,从国自然热点切入

该研究揭示了牙周炎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通过肠道菌群依赖的方式加重肠道炎症和Th17/Treg细胞失衡,为伴牙周炎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提供了新的干预疗法。

519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 陈宁教授:着眼IBD更高的治疗目标,聚焦达标治疗的实现与评估

williamhill asia 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宁教授,谈谈如何进一步实现和评估IBD更高的治疗目标,从而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Nature:发现了!炎症性肠病的主要致病原因「eG学术观察」

该研究明确了ETS2是IBD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条关键致病通路,并且证明用现有药物MEK抑制剂可以靶向ETS2进行治疗的潜力。

CGH:抗生素暴露与新发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抗生素暴露与新发IB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存在正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抗生素管理可能对降低IBD风险很重要。

CMI:李兆申院士/柏愚教授团队发现炎症性肠病作用新机制,PAD4或能成为IBD治疗新靶点

李兆申院士/柏愚教授团队发现炎症性肠病作用新机制,PAD4或能成为IBD治疗新靶点

中国学者解析炎症性肠病作用新机制,或为IBD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院士/柏愚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在炎症性肠病(IBD)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DDS:活动性炎症性肠病与睡眠时间短相关

客观证实的活动性IBD与较短的睡眠时间相关。观察到的睡眠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共存的抑郁有关。进一步研究应考虑将睡眠时间和质量的变化作为纵向评估客观IBD活动度的手段。

Eur Heart J:炎症性肠病患者心衰风险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分类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IBD患者在诊断为IBD的20年后发生HF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