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中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已过50%!肥胖及超重是重要危险因素
2022-01-04 乐一 MedSci原创
去年夏天,“杨天真切胃”一度登上热搜。作为娱乐圈知名经纪人,杨天真在社交平台向网友宣告,为了治疗糖尿病,她选择进行“切胃”手术。
去年夏天,“杨天真切胃”一度登上热搜。作为娱乐圈知名经纪人,杨天真在社交平台向网友宣告,为了治疗糖尿病,她选择进行“切胃”手术。
顿时,舆论哗然。糖尿病,这个“甜蜜”却又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再次重回大众视野。
糖尿病宛如“慢性癌症”,是由饮食,环境,药物,遗传等因素导致的,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不足而出现的血糖代谢紊乱。常见以2型糖尿病为主。长期慢性高血糖会导致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视物模糊等临床表现。糖尿病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心肌梗塞、脑溢血、失明、肾功能衰竭和下肢截肢等严重后果,是影响人类寿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在中国,被糖尿病深深困扰的远不止杨天真一人。高热量饮食和久坐的工作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糖人”出现在大众视野。近期,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了关于2013-2018年中国糖尿病患病和治疗状况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和前期患病率在短短五年竟上涨约4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JAMA)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糖尿病前期。打一个形象的比喻,糖尿病前期就像一群人站在一个亮着黄灯的十字路口,再往前一步,就是糖尿病了;往后再退一退,可以减少大概一半的发病。这是一种血糖异常的状态,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处于7.8mmol/L到11.1mmol/L之间,这叫糖耐量减弱;另一种是空腹血糖不正常,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这叫空腹血糖受损。以上两种情况,如果有任何一个符合,就说明糖尿病的帽子就在你头顶悬着,每天都有可能落下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糖人”。
在这里,研究人员利用了2013-2014年与2018-2019年两轮采集到的343,929名的人群数据,分析了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详细分析了我国面临的糖尿病现状如下:
1. 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前期存在隐忧。
据统计,2013年-2018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0.9%增加到12.4%,与此同时,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均低于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8-29岁人群患病率在五年间仍维持为5.0%,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从2013年的20.7%上调至2018年的27.3%。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在增高,并于2018年达到38.1%,这提示更多的人群存在潜在风险。总而言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总患病率已经达到50.5%!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
(图片来源:JAMA)
2. 糖尿病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需要大幅度提升。
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知晓率和治疗率总体有所上升,但仍不够理想。2018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知晓率仅为36.7%;仅近1/3 患者(32.9%) 接受过规范治疗,其中仅有50.1%的患者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2013年到2018年期间农村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有明显提高,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虽有提升,但无统计学差异。
我国成人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图片来源:JAMA)
3. 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在2013-2018年期间,人群中可防控的危险因素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主要归因于——我国成年人的不合理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和饮酒等危险因素总体有所上升。 2018年我国男性吸烟率为50.1%;水果/蔬菜摄入量不足的成人约为44.4%;五年间红肉摄入量过多的比例从32.6%增加到42.3%,而身体活动不足率也从16.0%增加到22.0%。
尤其是根据我国判断肥胖的体重指数(BMI)标准,五年间肥胖患病率从14.1%上升到16.5%;中心性肥胖从31.6%增加到35.4%。2018年有一半成年人(50.1%)处于超重(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状态。肥胖和超重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成人危险因素流行状况
(图片来源:JAMA)
由此可见,中国的糖尿病现状不容小觑。其实,一直以来,中国就是糖尿病的重灾区,新发布的《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显示,中国是世界糖尿病病人最多的国家。过去的10年间(2011年~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亿4000万,增幅达56%,其中约7283万名患者尚未被确诊,比例高达51.7%。预计未来20余年,虽然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幅会趋于下降,但总数将增加到2030年的1.64亿和2045年的1.75亿。
2021年糖尿病成人(20-79岁)总人数中国位居前列。
(图片来源:IDF)
2000年-2045年中国糖尿病报告
(图片来源:IDF)
那么,williamhill asia 该如何防控糖尿病的发生,远离这“甜蜜的负担”呢?
“大庆研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项研究始于1986年,是由我国领头的全球首个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或预防糖耐量受损人群(IGT)罹患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它远早于芬兰的DPS研究(1993)和美国的DPP研究(1999),在学术界引起了剧烈反响,被称为“里程碑式”研究。近期,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30年的结晶终于发表在了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上。
(图片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研究团队通过对11万人的筛查,筛选出约1700人的一个队列,平均年龄45岁(25-74岁)。其中约1/3是正常人,1/3是糖尿病患者,1/3是要做预防干预的糖耐量受损人群。其中,对糖耐量受损人群的预防干预又分为四组,一组是对照组(不干预),另外三组分别做饮食、运动和饮食加运动干预。从1986到1992年,研究团队对糖耐量受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共6年。自1992年之后,不再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只对该人群进行随访。
30年随访结果发现,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使糖耐量受损人群30年间糖尿病发病率降低49%,心血管事件(心梗、脑梗、心衰)发病率下降26%,心血管死亡率减少33%,全因死亡率降低26%,微血管病变(失明、肾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减少35%。
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糖耐量受损人群的心脑血管事件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
(图片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同时,生活方式干预使得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越过了一个“安全线”。经过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有的人可能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在随访30年时可以看到,糖耐量受损人群的心血管死亡、脑卒中、心梗的发生率都在安全线以内
30年随访时主要和次要结果事件统计图
(图片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另外,生活方式干预使得糖耐量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推迟4年,心血管事件发生推迟4.64年,微血管病变推迟5.17年,心血管死亡推迟7.25年,全因死亡推迟4.82年,平均预期寿命提高1.44年。
生活方式干预对发病事件的影响
(图片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综上来看,大庆研究向人们传达了一个理念:“防”胜于“治”,预防糖尿病的首位措施就是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可以包括饮食干预和运功干预,这两种干预的具体做法小编整理如下:
1. 控制饮食:除少糖少油饮食外,对于体重较重的人群要整体降低每日热量摄入,通常要求每公斤体重每日摄入不超过25大卡的热量,并建议摄入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全谷物食物等。此外国外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均要求减重5%~7%,虽然西方人比亚洲人群体重更大、活动量更少,但研究结果对亚洲人群仍有参考意义。
2. 坚持运动:运动可以增加游离脂肪酸和改善骨骼肌线粒体功能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骨骼肌和肝脏的脂毒性,还可以增加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因此坚持每天至少30分钟,每周5次左右的规律运动对患者糖尿病预防和体重调节非常重要。
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生活方式干预成本小、易操作、获益高,相信我国糖尿病早期干预将会走在世界前列,为全国乃至世界“糖人”带来健康!
参考文献: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防”胜于“治”,还是要控制饮食,坚持运动
91
这个人群好庞大,积极减重,减轻国家和个人医疗负担
99
#患病率#
57
学习
121
好
109
穴位电刺激对糖尿病有影响
115
触目惊心的数字啊
72
学习
67
学习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