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公式: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工具——BEST-J score评分
2024-02-04 网络 网络 发表于加利福尼亚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胃癌的诊治策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微创治疗,由于其创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胃癌的诊治策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微创治疗,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负担小,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广受欢迎。
然而,术后出血为ESD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4.1%~8.5%。在过去的研究报道中,抗凝药物应用和停用史、肿瘤大小、部位、年龄等因素均被认为与ESD术后出血风险有关,然而这些因素对于ESD术后出血到底产生多大影响?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Mitsuhiro教授团队将此问题转变为一项临床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最终发表在Gut杂志[2]。研究者首先在25个中心募集并筛选了8291例进行胃ESD手术的患者,探索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抗凝药物应用、肿瘤本身特点(如多发、部位、分型、深度)、ESD操作过程等共23个预测因素对于ESD术后出血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得出ESD出血相关的风险因子并计算出权重和评分公式:BEST-J score。此外,为避免日后被其他研究打脸,研究者在8个中心2029例患者中对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图2)。
图2 预测模型和外部验证模型入组患者流程
研究共筛选出10个风险因子并得出评分(表1):华法林(4分)、直接口服抗凝药(4分)、进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脏病(3分)、P2Y12受体拮抗剂(2分)、阿司匹林(2分)、西洛他唑(1分)、肿瘤大小>30mm(1分)、肿瘤位于胃下1/3(1分)、多发肿瘤(1分)、抗凝药物停用(-1分)。
表1 ESD术后出血相关风险因素及评分
研究者根据评分将出血风险进一步划分为低危(0-1分,出血风险约2.8%)、中危(2分,出血风险约6.1%)、高危(3~4分,出血风险约11.4%)、极高危(≥5分,出血风险约29.7%)(表2)。因此此患者ESD术后出血风险为极高危,出血风险约29.7%。若此患者在ESD术前停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则术后出血风险评分=4(华法林)+2(阿司匹林)+停用华法林(-1分)+停用阿司匹林(-1分)=4分,其出血风险可降低至11.4%。
表2 ESD术后出血危险分层
在模型的内部和外部验证中,其表现较为优异,c-statistic达0.70及以上(c-statistic>0.70被认为模型具有高区分度),在外部验证模型中,其校准曲线斜率为1.01,模型一致性较高,因此BEST-J score评分总体上表现较好,对于ESD术后出血风险评价可靠。
应用BEST-J score评分,进行ESD的内镜医师可对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准确评估,有据可循,心中有数,对于ESD术后的患者管理和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建模和外部验证所用数据均来自日本国内多个中心,在中国人群中能否适用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williamhill asia 医学已经将这个评分做成在线使用版本,免费在线使用: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预测模型(BEST-J评分)
原始出处:
Hatta W, Tsuji Y, Yoshio T, et al. Prediction model of 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BEST-J score. Gut 2021;70:476–484.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