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胆固醇”降低可达85%!最新科学声明:2大策略助力中风患者降脂治疗

2024-06-15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上海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于不久前发表,《医学新视点》对其中的相关推荐建议进行了整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IS)患者是卒中再发的高危人群,这些患者在短期和长期随访期间均存在较高的卒中复发风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通常称为“坏胆固醇”)水平增高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血脂管理是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干预措施。《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于不久前发表,《医学新视点》对其中的相关推荐建议进行了整理。

中风患者LDL-C靶目标值和血脂管理方案建议

  • 根据危险分层确定LDL-C靶目标值,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患者,属于极高危或超高危。极高危患者降脂靶目标值为LDL-C<1.8 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1类推荐,A级证据);超高危患者降脂靶目标值为LDL-C<1.4 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以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2a类推荐,C级证据)。

  • 根据基线LDL-C水平确定起始治疗方案,预计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能够将LDL-C降至靶目标水平,采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1类推荐,A级证据);预计无法达标,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其他降脂药物治疗,包括胆固醇吸收抑制剂(1类推荐,A级证据)和(或)PCSK9抑制剂治疗(2a类推荐,B级证据)。

  • 根据起始治疗方案,LDL-C能够达标的患者继续当前的治疗方案,不能达标的患者,建议使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1类推荐,B级证据)和(或)PCSK9抑制剂(2a类推荐,B级证据)。

  • 出现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他汀类药物使用禁忌的患者,后续降脂治疗建议更换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2b类推荐,B级证据)。

有研究显示,将LDL-C水平降至<1.8 mmol/L,可使卒中复发风险显著降低34%。而将LDL-C水平降至<1.4 mmol/L,可进一步带来显著获益。

在治疗方面,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石,对于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达标的患者,可继续维持原有他汀及剂量长期治疗,并定期随访;而对于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仍未达标的患者,临床中可联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以进一步降低LDL-C。这些药物包括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和/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小干扰RNA inclisiran等)

结合既往研究显示,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平均降低LDL-C幅度达50%,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可平均降低LDL-C幅度达65%,PCSK9抑制剂平均降低LDL-C幅度达60%,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抑制剂平均降低LDL-C幅度达75%,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及PCSK9抑制剂平均降低LDL-C幅度达85%

重点IS及TIA患者血脂管理建议

1. 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的血脂管理

合并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或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IS或TIA患者,如接受急性血管内治疗或曾接受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成形术治疗,建议LDL-C<1.4 mmol/L,非HDL-C<2.2 mmol/L(2a类推荐,C级证据)。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IS/TIA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治疗是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不过患者在接受该类治疗后仍然面临着未来血管事件的高复发风险。血管内治疗后进行规范的血脂管理是重点的预防措施之一。有研究显示,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中,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血管事件发生率也会随之降低。

2. IS及TIA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

  •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IS或TIA患者,LDL-C应控制在<1.4 mmol/L(2a类推荐,C级证据)。

  • 对于IS或TIA合并糖尿病者,若LDL-C达标后仍有TG增高或非HDL-C不达标,考虑联合贝特类药物等降低TG水平(2b类推荐,C级证据)。

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脂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且血脂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对IS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在强化血糖的同时进行积极的降脂治疗。

3. IS及TIA合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的血脂管理

  • 成人FH伴IS/TIA及其他ASCVD危险因素者,LDL-C靶目标值应<1.4 mmol/L(2a类推荐,B级证据)。

  • 儿童及青少年(<18岁)FH伴临床ASCVD者(包括IS/TIA),LDL-C靶目标值应<1.8 mmol/L且较基线降幅≥50%(2a类推荐,C级证据)。

FH是脂蛋白代谢异常所致的遗传性疾病,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能是因为其长期存在LDL-C高水平状态。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硬化学会(EAS)共同发布了血脂异常管理威廉亚洲博彩公司 ,该威廉亚洲博彩公司 将FH患者合并ASCVD或其他高风险因素人群定义为极高危人群,建议LDL-C靶目标值为<1.4 mmol/L或至少将LDL -C降低50%。

小结

总的来说,降脂治疗策略对于IS/TIA患者的预后管理非常重要。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LDL-C基线水平和靶目标值,采取合适的降脂治疗策略。

参考资料

[1]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编写组. 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长期管理科学声明[J]. 中国卒中杂志, 2024, 19(4): 440-451.

[2] Xie X, et al., (2023).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ies and Causes in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Prespecified Analysis in the CHANCE-2 Trial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3 Aug 7]. Stroke, doi:10.1161/STROKEAHA.122.042233

[3] Sabatine MS, et al., (2017). 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 Engl J Med, doi:10.1056/NEJMoa1615664

[4] Schwartz GG, et al., (2018). Alirocumab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 Engl J Med, doi:10.1056/NEJMoa1801174

[5] 上海卒中学会缺血性脑卒中强化血脂管理上海专家建议专家组. 缺血性脑卒中强化血脂管理上海专家建议[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2, 30(2): 121-12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williamhill asia 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williamhill asia 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williamhill asia 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williamhill asia 联系,williamhill asia 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0176, encodeId=aec722101e65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c01226163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中风#</a> <a href='/topic/show?id=8fd798194d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降脂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53cc899384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脂管理#</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2616, encryptionId=ec01226163e, topicName=中风), TopicDto(id=89938, encryptionId=53cc899384b, topicName=血脂管理), TopicDto(id=98194, encryptionId=8fd798194dd, topicName=降脂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williamhill asia 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16 17:33:12 CST 2024, time=2024-06-1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威廉亚洲官网

中风治疗的又一策略!JAMA子刊:新细胞疗法治疗可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研究结果显示,在缺血性卒中发作后18 h~36 h内静脉注射MultiStem是安全的,但并不能改善90天时的短期结局。

中风是“睡”出来的?50万中国人研究:打呼的人,中风风险增加至少50%!

在中国成年人群体中,通过遗传风险预测的打鼾可增加整体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风险,而这一因果效应与体重指数(BMI)无关。

NEJM:中风发作后4.5至24小时开始使用替奈普酶较安慰剂,并未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该研究并未达到有效性终点,即在卒中发作后4.5-24 h开始接受替奈普酶治疗未较安慰剂获得更好的临床结果。

北京大学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打呼噜,大幅增加中风风险

该研究显示,打鼾增加总中风、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风险,存在因果关系,且因果效应与BMI无关。在中国成年人中,基因预测的打鼾与总中风、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风险分别增加56%、50%、102%相关。

睡得不好影响脑健康!AHA科学声明:2大策略有助于降低中风、痴呆症等风险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在Stroke上发表了一项科学声明,声明中探讨了睡眠障碍和睡眠紊乱与大脑健康问题(如中风、痴呆症等)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早期治疗策略。

ISC 2024:35岁前患高血压增加中年中风风险

该研究强调了定期预约初级保健以筛查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重要性。

Diabetes Res Clin Pract:首都医科大学发现,HbA1c 水平升高与中风风险增加有关

基线和长期 HbA1c 水平升高与中风风险增加有关,高血压和肥胖在这一路径中起着重要作用。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打鼾与中风风险存在因果关系

与 BMI 管理相比,通过物理治疗打鼾对预防和控制中国人群脑卒中更有益。

JAMA Netw Open:睡不好真伤心!中国1.5万人队列研究,高质量的睡眠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表明,更好的睡眠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保持健康的睡眠模式能改善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